色素痣,簡稱色痣或黑痣,是皮膚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由含有色素的痣細胞所構成。痣細胞是類似表皮細胞的多角形或卵圓形細胞,細胞內含有黑色素顆粒,細胞顏色的深度取決於所含黑素顆粒的多少。痣細胞的胞漿淡染,核呈卵圓形。關於痣細胞的起源,尚無定論,或認為源於表皮的黑色素細胞,或認為源於胚胎期間神經嵴的前體細胞,以後逐漸移行至皮膚的表面發展而成,即為觸覺神經末梢的異常增殖所形成的神經瘤。
  一、臨床特點
  色素痣可見於任何正常人體,可在出生時即已存在,或在生后早年逐漸顯現。多見於面、頸、背部,多數增生緩慢,或持續多年無變化,但很少自然消退。據統計,正常個體一般平均有15~20顆,多者可達50顆。通常直徑不超過5mm,但也有面積巨大者稱巨大色素痣,簡稱巨痣。色素痣的顏色有深淺程度差異,還偶見無色素的色素痣。痣表面或平滑或肥厚或粗糙呈疣狀。表面有頭髮狀黑色或黑白夾雜的長毛生長者稱為毛痣。色素痣除主要見於皮膚外,還可發生於粘膜表面,如口唇、陰唇、臉結膜等部位。色素痣除影響外觀外,個別類型的色素痣還有轉變為惡性的可能,從而危及生命安全。

  二、分類

  色素痣按病理檢查可基本分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內痣三類。

  1、交界痣痣細胞和痣細胞巢主要位於皮膚的表皮和真皮交界位置,故名交界痣。臨床表現為痣平坦或稍高出皮面,邊緣境界不甚清晰,表面光滑無毛髮。一般可見身體任何部位,但好發於手掌、足趾或移行上皮部位。多見於兒童和青年,成年少見,可能因交界痣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向混合痣和皮內痣轉變之故。交界痣的痣細胞具有增生活躍的特性,有轉變為惡性黑瘤的可能。

  2、皮內痣痣細胞和痣細胞巢都聚集在真皮層內。臨床特點為平坦或高出皮面,常生有毛髮,為最常見於成年人的色素痣。皮內痣無交界活力,不發生惡變,故一般認為色素痣生有毛髮且顏色均勻而較深,邊緣境界清楚者,為性質穩定的標誌。

  3、混合痣痣細胞和痣細胞巢既見於表皮深層亦見於真皮層內。可能系正處於由交界痣向皮內痣演變過程中的表現,因此可認為是過渡型。臨床特點為多見色素痣的中心部位呈隆出皮面的斑塊,常生有毛髮為皮內痣成分,其四周繞以平滑而色素呈瀰漫分佈的暈,是交界痣成分,混合痣因存在交界活力,有發生惡變的可能。
  三、巨痣

  Greeley認為,位於軀幹、肢體者,其面積超過900c㎡者為巨痣。作者認為,巨痣的標準應因年齡、部位等而異。如顏面等特定部位的色素痣,面積雖不足以上標準,但手術切除后創面不能直接縫合者,也可視為巨痣。而嬰幼兒亦無法用此標準恆量。巨痣于出生時即已存在,常見多部位侵犯,表面往往高低不平,粗糙肥厚,並常見生有毛髮。巨病的病理性質屬於混合痣或皮內痣,因此也有轉變為惡性黑瘤的可能。

  四、藍痣
  多表現為瓦青、深藍,也或為棕褐色的丘疹樣或小節結樣的孤立病變。分一般型和細胞型兩類。一般型面積較小,直徑一般不超過1.5cm,表面光滑質韌;而細胞型表面粗糙且面積常較大,多見於女性。病理檢查一般型藍痣,在真皮的中、下層可見長扁的黑素細胞,而細胞型則還有較大的圓形或梭形細胞島,具有形狀不同的胞核,病變可深及皮下脂肪層。細胞型藍痣可以發生惡變,但極少見。

  五、太田痣

  1938年,日本太田首先報道的一種波及鞏膜及同側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灰藍色斑,亦稱為眼上齶部褐青色痣。此痣多發於一側顏面呈斑塊狀,約2/3患者同側鞏膜藍染,約1/2患者出生時即已存在,其餘患者出現在10歲后。病理見黑素細胞散在於真皮膠原纖維之間,有些深部組織如眼眶骨膜也可有黑素細胞浸潤。

  六、疣狀痣

  呈淡褐、棕褐或污黑色。丘疹樣、乳頭樣或疣狀病變。表層角化過度,常局限於身體一側,多於出生時即已存在或在兒童時期內出現。組織學檢查,表皮有顯著的過度角化現象,棘細胞層不規則且肥厚而有乳頭狀變化,基底細胞層的黑素往往增多,無痣細胞或炎性細胞浸潤。

  七、色素痣的惡變

  色素痣可以惡變轉化為惡性黑瘤,而惡性黑瘤病情險惡,發展迅速,常于確診時已無法挽救,但也不是所有色素痣都會發生惡變。另外,對色素痣進行不適當的治療也會誘發惡變。因此,弄清色素痣惡變的發生率、誘發因素及發生惡變的徵兆等問題甚為重要。

  1)色素痣惡變的發生率和誘發因素惡性黑瘤可以由良性的色素痣轉變所致。但並非所有色素痣都存在惡變傾向,色素痣轉變為惡性黑瘤的發生率很低,據國外文獻統計為1.8:100000。惡變主要取決於色素痣的類型。惡變較常見於Hutchinson黑素雀斑、巨痣和具有交界活力的交界痣和混合痣。

  但在出生時即已顯現的面積較大的交界痣和混合痣雖有可能惡變,但發生率很低。皮內痣一般無惡變傾向。一般公認常受到磨損、慢性刺激或易受創傷的部位易誘發惡變。如手掌、足跖、頭皮、唇頰頸項等部位。此外,紅唇、陰莖頭,陰唇等部位的色素痣也普遍認為具有惡變傾向,指(趾)甲下的色素痣也較易惡變。不恰當不徹底的治療,如理化藥物燒的治療也認為是誘發因素之一。但此種誘發惡變被認為是建立在原病變的病理類型基礎上。

  2)色素痣惡變的徵兆色素痣如見出現下述情況時,即為行將或業已發生惡變的表現,應儘快治療。
  ①病變增長較快或面積大小雖無明顯變化,但顯著增厚。
  ②顏色改變,色增深,或特別是見有淡藍色調的出現。
  ③發生脫毛,脫痴或有衛星灶出現。
  ④表面破損,出血,形成潰瘍。
  ⑤有刺癢或疼痛炎症等不明原因癥狀出現。
  ⑥黑尿。

  八、治療

  色素痣的治療目的,往往主要是為了改善外觀,特別是在顏面等外露部位的面積較大或生長毛髮,局部肥厚,表面粗糙呈疣狀或結節狀,有礙參加社會活動的病變。另一治療目的是防止惡變,消除隱患,如對有惡變傾向的病變和在受慢性刺激以及有些特定部位的色素痣,則不論面積大小與形態如何,均應及早治療。

  1、非手術療法包括液氮冷凍、激光、電解、電烙、高頻電刀以及三氯醋酸、石碳酸等化學腐蝕法,其原理是用各種不同方法使病變局部組織破壞,並逐漸脫落,靠周圍組織再生修復。雖可免於手術,但組織破壞深度不易掌握,過淺治療不徹底且形成刺激因素,過深則遺留凹陷瘢痕,以及治療后局部皮膚顏色有別于周圍組織等均為其缺點。
  2、手術療法任何類型的色素痣,不論面積大小均可適用。療效穩定可靠,切下組織還可以進一步做病理檢查。

  ①切除縫合法:是治療小面積色素痣最常用的方法。經梭形切口切除,廣泛遊離創緣后縫合。應按照整形外科基本原則合理選擇切口方向,精心操作。
  關於每個部位一次能直接切除縫合的寬度問題,除與不同部位有關外,還與年齡相關。一般來說,面頰部最寬2-3cm,胸、背部3-4cm,腹部最寬可達7-8cm,肢體3-4cm。但面部靠近口、鼻眼部時能切除寬度更小。可以撮取皮膚,判斷能切除的寬度。直接切除縫合時,一定要順皮紋線的方向。
  ②分次切除縫合法:面積稍大的色素痣,如一次切除縫合較困難或有引起鄰近組織器官變形移位之虞者,可於痣中間部做部分切除,待愈后3~5個月局部皮膚組織又逐漸恢複原有鬆動程度后,再施行另一次手術直至最後完全切除為止。此法雖需時日較長,但術后瘢痕小,外形佳。
  ③切除植皮法:對大面積巨痣,還可在病變全部切除或選擇性部分切除后採用植皮方法修復創面,通常可視創面的大小和部位選用中厚、全厚或真皮下血管網皮片修復。
  ④皮瓣修復法:在某些部位病變切除后,可採用皮瓣(或皮管)移植修復創面,其中以局部皮瓣最為常用。擴張后的皮瓣為巨痣的修復提供了更理想的方法。




更多圖文資訊請查看如何治療色素痣http://www.gogopretty.com/article/14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麗的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